文物考古热成时尚,敦煌依然招人难?
近日,文物在纪录片《敦煌师父》第二集《大漠中的考古孤勇者》中,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讲述了该所招人难的热成窘境: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竟没有一人应试。时尚针对“招聘门槛过高”的敦煌说法,张小刚回应称:我们招聘门槛并不高,招人“从本科生起”。文物(《新京报》9月20日)
近年来文物热、考古考古热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热成有关注热情的时尚年轻人不少。敦煌地处丝路要冲,敦煌作为阳关、招人玉门关“两关”的文物文化符号地,具有独特地理位置和浓厚历史文化相交汇的考古特征。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热成敦煌石窟尤为博大精深,是学术的海洋,被很多人视为考古人的圣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气度极大、气象极大”的所在,却招不到人,外人视为“香饽饽”的事业编制也乏人问津,这背后肯定有现实的原因。
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言,一方面,考古专业毕业生本就不多,近年来各地研究机构纷纷加大招考需求,人才抢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敦煌偏居中国西北一隅,远离大城市、自然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也不诱人,很多人即便符合条件也不太愿意报名;即便报名了、考上了,真正要去也会心存顾虑。
旁观者当然可以强调敦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具有无与伦比的研究价值;当然可以很有逻辑性地把为什么要“甘守清贫、耐住寂寞,投身到有意义的研究中”等道理讲清楚。然而,对个体安身立命的需要而言,在生活、爱情、子女教育等现实面前,这些价值难免被掂量一番。说到底,一项真正意义重大的研究、一个真正国家亟须的岗位,应该有包括优渥的工资待遇、更可预期的晋升机会等有竞争力的条件相匹配。
我们当然要热情讴歌那些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把一生献给考古的人。比如“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当年北大毕业之后就毅然扎根西北荒漠,一干几十年。她那种“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以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己任”的精神值得全社会尊敬。只是,我们不能苛求所有考古毕业生都不计得失地付出,尤其是在他们有其他选择的时候。
很多外行尚且对敦煌的魅力心向往之,考古专业毕业生能不向往吗?只是,当现实给出的待遇、条件不足以对冲偏远、艰苦和寂寞,就很难说服家人、伴侣以及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还需从制度保障层面想办法:如此意义重大的研究、如此重要的岗位、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不能开出更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为什么不能给沙漠上的“文明守望者”更高的收入和待遇?
越是稀缺人才,越要真心稀罕,既要讲情怀、讲精神,也要讲待遇、讲实际,并且为青年人才创造舒心、顺心的发展环境。把理想之光和现实之叶结合起来,一定可以产生更多光合作用,让更多有志青年投奔敦煌、拔节成长、延绵接力。
- ·中通三季度净利润继续向好,但摆脱同质化竞争还需多久?
- ·发往上海的快递去西藏绕了一圈?神秘的华东操作部?上海快递“迎峰”,要提升时效了→
- ·美国GAMCO创始人Mario:若想短期内获得目标资本收益,必须考虑催化因素
- ·未及时披露有关收购和过户事宜 深交所对赣锋锂业下发监管函
- ·小鹏汽车8月交付新车9578辆,2022年累计交付超9万辆
- ·韩执政党党首与泽连斯基会晤,讨论对乌援助和重建合作
- ·这4地购房政策同日放宽,多孩家庭获鼓励
- ·与香港尚未通关,一季度内地访客新单保费为何同比飙升235%?
- ·医疗App隐私泄露,更重要的是机制完善
- ·注意!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公告
- ·前5个月完成备案私募基金达1.3万只 证券类产品占比逾七成
- ·拿户口本办业务要证明“我爸是我爸”?建行:以具体网点指引为准
- ·“山东沂河沉尸案”发回重审,被告人家属:已经预料到的结果
- ·“烟火气”变旺 各地多点发力激活市场需求 提振大众消费信心
- ·疫情期间企业如何办业务?市场监管推出助企纾困办事指南
- ·向web3的转移也许是一场残酷无情的洗礼
- ·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公布幻影星系的新图像
- ·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养老投资的快与慢 需要漫长的延迟满足的时间周期
- ·港媒关注:中国各地推激励措施助毕业生就业
- ·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我们的养老目标产品管理规模接近129亿,逐步打造完整的目标风险养老产品线
- ·95后硕博士流向哪儿?这些二线城市“抢人”风头强劲
- ·教育考试院:高考数学全国乙卷不存在考前泄题,系甘肃某考生作弊
- ·中科院院士郑泉水:要成为顶尖的创新者,一定要先进入最好的大学吗?
- ·海关总署:警惕登革热疫情传播
- ·LPR报价连续三个月未动 什么原因?年内是否还有下调空间?
- ·外媒:意大利总理否决了一项向中企转让技术的决定,中方此前已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