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之下,农业战略“适时转身”方能“赢得先手”
当前紧要任务是适时转身研究、适应和把握气候变化的大旱之下周期性趋势,尽快实现农业战略转身。农业
▲8月13日,战略在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骡坪村,先手工作人员为村民送水。适时转身图/新华社文 | 陈明
今夏以来,大旱之下我国南方大部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农业中央气象台连续一个多月发布高温预警,战略农业生产形势异常严峻,先手特别是适时转身秋粮生产面临严重威胁。据报道,大旱之下四川、农业重庆、战略湖北、先手湖南、江西、安徽等六省市农作物受灾面积已近1800万亩;四川南充葡萄就地被晒成了“葡萄干”,不少地方的鱼塘、茶园都因高温干旱出现灾情。
今年南方地区出现的高温干旱天气,是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平均强度最大的高温少雨天气,旱情发展快速,叠加高温热害,风险之大可见一斑。
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如何在短期内实现高温干旱之下的保秋收,同时在新的气候历史条件下实现农业发展的战略转身,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及时应对,农业生产有序开展
高温干旱苗头出现之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8月13日,农业农村部下发紧急通知,部署防范高温干旱保秋粮丰收工作。同时,派出25个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和受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指导推进抗灾保丰收关键措施落实。
8月2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毫不放松抓好抗高温热害干旱夺秋粮丰收的紧急通知》,强调要加强应急值守,强化沟通会商,精细精准调度灾情、研判影响;要分区域分条件落实抗高温热害干旱措施,分作物分环节落细稳产增产措施;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作用,科学指导抗御高温热害干旱。
高温干旱是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农民在应对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更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天气的影响。早在官方采取紧急措施之前,广大的专业农户就已经采取抗旱措施开展生产自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也针对小农户开展了技术支援。
虽然今年气候情况较为极端,但各地各部门在应对上比较及时,目前看成灾面积不大,夺取秋粮丰收还是有保障的。
▲8月21日,在浙江省淳安县屏门乡金陵村徐家庄自然村的高山生态旱稻田内,党员志愿者在浇灌稻田。图/新华社灾情之下,政府能力面临大考
谈到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旱灾之下,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显得至关重要。可以看到,每一次的灾情,都是对政府能力的一次大考。
就拿这次的高温干旱天气来讲,政府应对还是比较有力的。表面上看,有关部门似乎主要是印发了几个文件,派出了若干工作组,不乏一些人质疑这些工作对大面积的灾情而言有多大作用。实际上,应急文件部署后,会形成一系列的技术方案,而工作组之下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这些都是应对灾情必不可少的举措。
比如,农业农村部8月13日的通知中就强调,要组织专家根据不同区域受旱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完善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从目前信息看,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都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方案,而且实现了一县一策、分类指导;除此之外,茶叶、葡萄等重点经济作物也已经制定了专门技术方案。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长期以来,财政供养了若干支农业技术队伍,灾情之下,这些队伍是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田的重要力量。不妨就以此次高温干旱灾情为契机,对现有农业技术队伍进行系统性重构,将其从一些烦冗而不切实际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切实聚焦到增产增效、防灾减灾等基本任务上来。
还要看到,农业保险在这次灾情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落实了这一要求的地区,即便受灾也能够实现对农户的足额赔付,应对起来就比较自如。未来,还是要进一步扩大农作物保险覆盖范围,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
气候渐变,农业战略如何应对
今年的天气确实带有极端性,然而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却未必是一次性事件。
近些年出现了一些看似反常的气候现象,比如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北移,郑州、西安等传统北方城市出现汛情,长江水位却出现“汛期反枯”;欧洲多国正在经历“500年一遇”的干旱,莱茵河和易北河的河滩上,甚至露出了象征最干旱天气的“饥饿石”。这些典型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新的气候周期可能已经到来。
气候变化是与地球历史相伴而生的。在地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多次的冰河期和间冰期,最近的一次小冰河时期就发生在1350~1850年期间。
倘若我们面临的是新一轮的气候周期,那么仅仅依靠碳达峰、碳中和等减排措施恐怕是难以有效应对的。这种情况下,紧要任务是研究、适应和把握气候变化的周期性趋势,实现战略适时转身。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著,因此农业战略的调整就显得更为紧迫。对此,建议尽快对农业区划、品种选育、种植制度、管护措施开展系统性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赢得先手。
要知道,气候变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南方高温干旱的同时,也带来了降水线的北移,使得北方农牧交错带上一部分地区开始适宜农耕。利用好这一气候赋予的新的自然条件,需要改变固化的农业区划格局,对种植和畜牧结构作出引导性的调整。
南方高温干旱,也未必是一种固定趋势。有科学研究认为,新的气候周期下可能会出现干旱与洪涝交替出现的局面。对此,有必要针对新的气候条件,加强品种研发和种植制度的更新,灵活配置相应的品种结构和种植结构。
现代化的管护措施,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特征。应对今夏旱情,主要就是依靠现代化的科学管护实现的。未来应当根据气候变化的多样性趋势,对农业生产中防灾减灾的管护措施进行系统的总结提升。
总之,在气候周期面前,人类应保持谦逊姿态;但得益于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我们又可以具有不同于过往的战略雄心。
撰稿/陈明(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