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伯:中国、日本、欧洲应该成为下一轮全球化主要驱动力
2022年6月21日,吴心为下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伯中本欧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国日该成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在以“21世纪的洲应主驱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的全球化30人圆桌论坛上发表观点。
吴心伯指出,轮全我们现在正在从无限的球化全球化走向有限的全球化,在过去大部分时间全球化发展呈现无限全球化的动力态势,世界是吴心为下平的,所以资本、伯中本欧技术、国日该成产品等等都能畅通无阻。洲应主驱全球化在深度、轮全广度和速度上会无限提升,球化这也是动力我们曾经熟悉的全球化。但是吴心为下经过过去的五年,我们认识到全球化已体现出了它的有限性,有些国家根据它的政治和安全利益建立了墙,使得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阻隔,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全球化有三个特点:
1,全球化的减速。
2,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趋势。比如现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对技术,资本和产品的流动施加越来越多的限制,对产业链的调整、去中国化,在深度和广度上往后倒退。
3,全球化的动力在发生变化。过去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来自三大经济体,美国、欧洲和日本,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但现在他们的意愿都在下降。特别美国,从特朗普执政以来,对全球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外他表示,今后全球化的走向取决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博弈,市场逻辑是推动全球化的因素,政治逻辑是抑制全球化的因素。全球化不是客观的,自然的,市场的行为,它需要有相应的政治意愿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1、强调市场的逻辑。全球化是市场逻辑驱动的,对于中国要做好三件事情。(1)确保市场的开放性。(2)确保规则的合理性,以市场为主体,以规则为支撑。(3)确保资本的获利性,让投资能够获得收益。所以我们要强化市场逻辑,市场要开放,规则要合理,而且资本要获利,这才是全球化它的逻辑的根本。
2,弱化政治逻辑,因为政治逻辑是反全球化的,比如美国现在不仅有国内的民粹主义,在外交上有地缘政治和价值观的考虑,这些东西都是它采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原因。吴心伯认为,我们的工作现在主要是推动中日和中欧在全球化问题上的合作,中日主要是在RCEP框架内合作,中欧要继续推动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如果中日和中欧的全球化的合作能够继续向前发展。
3,在欧亚大陆打造新的全球化动力组合。中国、日本、欧洲应该成为下一轮全球化主要,因为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像过去一样成为全球化主要动力。
- ·涉房大宗资产频频打折拍卖 买家出手理性谨慎
- ·韩美联合军演正式启动 韩国民间团体出来集会抗议
- ·拖欠供应商货款 3B家居领跌“散户抱团股”
- ·海南2030年全面禁止销售燃油车!3年前就提出该目标,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二
- ·陆正耀卷土重来做咖啡
- ·国家能源局对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再布置,确保煤电机组稳发满发
- ·沙特经济经济增速有望领跑全球,油价上赚的钱准备怎么花?
- ·邮储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71.14亿元,同比增长14.88%
- ·日股收高 日经225指数收涨0.6%
- ·中信建投证券:非对称降息,引导贷款结构
- ·《流浪地球2》上热搜!他们都在讨论的“小白点”是什么
- ·欧元兑美元EUR/USD再次跌向平价,为7月14日以来首次。
- ·通策医疗股票索赔:实控人涉嫌信披违规 投资者可做索赔准备
- ·韩媒曝光韩演艺公司强迫女练习生发内衣照,受害中国台湾女孩发出控诉
- ·沃达丰17.8亿美元出售匈牙利业务
- ·中信证券:维持华润电力买入评级 目标价20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