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4未发售已涨价:现货加价500至4000元,最贵一款17000元
记者|徐诗琪
每年iPhone开卖时都有一波抢购潮,售已今年也不例外。涨价至元最贵
原定于9月16日正式发售的现货iPhone 14系列在15日已有渠道流出现货,普遍加价在2000元甚至3000元以上。款元强劲的售已预售情况,看起来让萎靡许久的涨价至元最贵手机消费市场有了新动力。
iPhone 14系列产品于北京时间9月8日发布,现货其中iPhone 14 Plus发售日期为10月7日,款元其余三款产品iPhone 14/Pro/Pro Max均在9月16日正式发售。售已目前,涨价至元最贵官网的现货预售发货期已排至10月底至11月初,要想买到现货,款元就得接受渠道溢价了。售已
界面新闻记者今日从多个手机经销商、涨价至元最贵黄牛等渠道了解到,现货目前可提现货的三款iPhone溢价在200-4000元不等,不同颜色、内存款式根据需求有不同幅度的涨价。其中,溢价最高的是iPhone 14 Pro Max紫色款,其1TB内存型号原价13499元,渠道现货价达到了17000元以上。
市面上在售货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经销商此前提货的产品,有违规操作的经销商今日就将手机出售,但买家尚不能激活,否则经销商将被罚款;二是经官网预售抢到的“回收”品,即转售品。
“价格是动态变化的,一小时一个价。”一位深圳的经销商对界面新闻说,越受欢迎的颜色价格越高。他还表示,相比往年,今年iPhone预售的加价幅度和关注度都小了。这位经销商经历过热度最高的2016年,原价7988元的iPhone 7 Plus,他卖出了2万元高价。
转转集团9月15日提供的即时手机市场行情则显示,苹果iPhone 14系列开启预售后,二手市场热门的iPhone 14系列机型普遍加价500至1000元不等转售。随着预售时间拉长,目前该平台最受欢迎的是iPhone14 Pro Max,加价在2000-3500元之间,最受欢迎的颜色是暗紫色,占了一半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二手市场iPhone 12和13两个系列部分机型交易价格出现微涨。转转集团数据显示,九九成新128G版本的iPhone 13 Pro,当前二手市场价格和iPhone 14系列发布当天相比涨了240元左右,涨幅达3.82%;九九成新128G的iPhone 13 Pro Max二手市场价格上涨350元,涨幅达5.23%。
尽管iPhone预售火爆,但手机市场的萎靡仍难以逆转。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大陆智能手机销量约为2210万台,较6月销量环比下降4.8%,同比下降17.7%,环比、同比双降。终端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创下2015年以来最差的7月单月销量。
关注苹果多年的分析师郭明錤在9月9日就表示,Pro机型的预购结果表明,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苹果仍然拥有众多高黏性客户,但这并不意味着苹果会立即增加Pro机型的订单,最终取决于Pro机型的强劲需求能持续多久。根据目前的预购结果,iPhone 14 Pro机型的“火爆”至少会持续到11月。
- ·一个80后老板的“真还传”调查:负债7000万,“不会跑路,要靠自己能力3年还清”
- ·山寨偶像,走不出长沙
- ·看跌期权卖爆了!美股“四散而逃”
- ·尾盘:美股重挫 三大股指跌幅均超2.5%
- ·俄总统普京对戈尔巴乔夫的去世表示哀悼
- ·德国总理将出访阿拉伯三国 能源供应是焦点
- ·王毅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 ·中银协报告:截至2021年末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92.5亿张
- ·年度最低?研发费用占比最低仅0.23%,三任财务总监离职,创业板IPO
- ·为移动机器人投保:移动机器人保险生态圈在深圳成立
- ·八马茶业转战深市主板 继续参与茶叶第一股争夺
- ·【育儿科普】孩子不小心摔伤破相了怎么办
- ·社科院报告:因能确保稳定收益,日企在华经营意愿增强
- ·“无主行李”变盲盒,法律隐患知多少?
- ·苹果iPhone 14 Pro/Max支持在iOS 16.1“灵动岛”中提供实时体育比分
- ·谷歌员工对削减成本不满:CEO 称“不要把乐趣等同于金钱”
- ·债券抛售潮过后 英国养老基金正考虑减持非流动资产
- ·美国WTI原油期货周五重挫5.7% 跌破80美元关口
- ·顺丰控股年内股价下跌32%,逼近股权激励行权价,再抛20亿回购方案自救
- ·美股熊市气息渐浓,最坏时刻还未到来?
- ·还能上班吗?可以出门采购吗?地铁还运营吗?白云区疫情防控问答→
- ·【教育有料】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把就业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重要内容
- ·光刻机+芯片+光伏+燃料电池+热泵概念股火了,百家机构盯上它!3100亿医疗龙头回应传闻
- ·中国光伏发电十年征程 从被“卡脖子”到全球领先
- ·北京:朝阳区为疫情高发区,要降低社会流动,非必要不出区
- ·资深学者吴寄南:未来需打造更成熟、更具韧性的中日关系